钱美华,1927年6月8日生于浙江宁海,出身于手艺世家,其父擅长制作烟斗和钢笔,母亲擅长制作蓝印花布,哥哥是制作钢笔的高手,姐姐精于刺绣。在家庭的熏陶下,她从母亲和姐姐那里学会了印染和刺绣手艺,并对传统手工艺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极强的领悟能力。这为日后她所从事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1931年,5岁的钱美华随父母逃难来到上海,虽然家境贫寒,但父母仍然努力供钱美华上学。钱美华在上海读完小学后,进入上海女子中学继续就读。1946年,钱美华高中毕业。进入刘海粟先生任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了一年预科。1947年,钱美华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染织专业,1951年大学毕业后,钱美华来到北京特种工艺品公司,担任图案研究员,同年9月,被公司选送到清华大学营建系深造,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,主研工艺美术。有一天,林徽因从海王村古文化市场的一个旧古玩摊上买回一只景泰蓝花瓶。那位老摊主对林徽因说:“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,别处你见不到了。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,也撑不住,快关张了,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,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。”林徽因听了这话之后不禁为这种传统工艺的命运担忧起来。她与梁思成再三商量,决定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,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。小组成员包括莫宗江、李宗津、高庄、王逊以及刚从美国回国的常沙娜,还有当时仍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上学的钱美华和孙君莲。为了调查景泰蓝的生产状况,林...
米振雄,1939年出生于河北南皮县,是一名工人出身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、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、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。19岁时,米振雄大师考进北京市珐琅厂,在掐丝车间当了一名学徒工,从此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学艺生涯。进厂后,他勤奋刻苦,虚心好学。为了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,他努力地学习技术,把师傅教的东西不是简单地进行重复,而是再经过自己的加工,提炼,使之在工作中融汇贯通。受工作环境的影响,他从初衷为了工作,到渐渐地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乃至成了他倾注毕生精力的事业。1979年,米振雄大师担任了车间副主任。为了加强技术管理,他带着几名技校毕业生和优秀技术工人成立了车间业余设计组。把以往老艺人、老师傅留下的产品图样,就章法、结构、透视不合理的部分作了大胆的补充、修改。两年时间他领导的业余设计组整理、设计图纸上千份,实现了掐丝工序工人统一照图生产的规范化、标准化管理。由此,改变了几百年来景泰蓝工艺只能是口授心会的生产工艺模式,其意义之大,可称得上是景泰蓝生产工艺的一个飞跃,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艺术效果。在业余设计组,米振雄大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学习绘画、搞创作设计。这期间,他自己设计制作的12英寸鹦鹉瓶,获轻工部优秀产品称号。1980年,外贸公司到珐琅厂征订景泰蓝大瓶的设计稿,这在景泰蓝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,甚至是从未见过的大件产品。他凭着多年在一...
戴嘉林,1945年生于北京,从事景泰蓝艺术设计生产工作40余年,2005年退休。现在就职于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内戴嘉林大师工作室,高级工艺美术师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,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、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、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。戴嘉林大师一九六一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(现北京艺术设计学院),正式学习工艺美术,其中在绘画特别是中国画花鸟画上师从于万砚北、赵纹、万一、郭凤惠等老师(以上老师均为著名画家),同时又重点学习研究了著名画家田世光、俞致贞老师的画法风格,使其终生受益。色彩写生得到了穆思龄老师的指导,素描速写深受朱玉成老师(曾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)指导和影响。在校期间,本人的理论和生产实践的学习为以后从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一九六五年戴嘉林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北京市珐琅厂,六五年至七九年一直在生产车间从事景泰蓝掐丝、点蓝等工艺的生产工作。掐丝是景泰蓝艺术品最有代表性且独具个性、特点的工艺流程,严格意义上讲景泰蓝在学术上应该叫掐丝珐琅,除此之外与之区别的还有画珐琅和錾胎珐琅等。学习掐丝工艺要从初级的粘地儿、码鳞、掌握铜丝的性能开始,到掐活、粘活表现各种纹样,是需要刻苦学习的,在这门工艺上他主要师从于王清元、汪宝成、周朝汉、于兆贵等老艺人。点蓝工艺其主要师从于王常茂、杜增碌、顾维昭、杨友仁老艺人。在此期间,他多次到故宫博物院参观走...
钟连盛 1962年生于北京,满族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,现任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艺美术师,中国民主建国会·民建中央画院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·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、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、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委员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、北京市政协委员。钟连盛治艺严谨,技艺全面,作品清新细腻精致、风格秀美典雅独特,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、创新,因此在开发创作中始终倡导简约、抽象、现代的设计理念,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和时代气息。无论在题材内容的挖掘、表现、技艺的革新、发展,以及传统工艺同现代环境装饰相结合这一新的领域中的发展应用上,均有所突破,取得了很大成绩,多次荣获国家和部、市级金奖。 作品《荷梦》、《清韵》、《华夏盛世尊》、景泰蓝小喷水池系列作品之《花语》、《溢香》,分获第二、四、九、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,《“o”系列》、《四季平安 年年有余》、《岁寒三友》分获五、六、七届银奖,《故宫饰物》和《北京北海九龙壁》荣获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两项金奖,《清韵》荣获 2006年第二届中国(深圳)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,《“o”系列》荣获2004年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...
李新民,号老民,1942年生于河北省藁城市。高级工艺美术师、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、北京市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委、国家专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、北京市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委员、北京市工艺美术精珍品鉴定委员会委员、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主任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、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。李新民大师1962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,先在北京工艺美术厂从事设计工作,1989年调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,1991年调到北京市珐琅厂。李新民熟知工艺美术行业,先后从事玉器、金漆、雕漆、牙木雕、景泰蓝的制作和设计。在艺术创作上不照搬古人,不墨守成规,很多作品都有标新立异之感。“红楼十二钗”是他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作,曾得到周汝昌、徐邦达等专家的赞赏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后为恢复工艺美术的生产他和他的朋友共同编写了10余种工艺美术的参考书籍,推动了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。李新民大师1991年到北京市珐琅厂任总工艺美术师,在市场低迷,竞争对手如林的市场经济形成初期,提出了工艺美术要更新观念,树立大工美新概念和时代审美的新要求,确立了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,即“紧跟时代,贴近生活,表达情感”。在这个指导思想下,他吸收现代设计的新观念。把消费群体科学地划分为3部分,即华夏文化、欧美文化、穆斯林文化。另外他强调了产品要扩大文化艺术内涵,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绿色设计。在他带领下,经过...
王敏成,女,1942年生于北京。高级工艺美术师,北京二级工艺美术大师,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。1961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,分配到北京珐琅厂,在北京市珐琅厂从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。曾参与编写景泰蓝国家标准和景泰蓝制作工艺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。由她设计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、市级奖,其风格古朴、典雅,多以传统题材为主,亦有不少应时作品。30吋《兽耳尊》获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赴香港精品展优秀作品奖;25吋《迎春瓶》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;《提梁坊》获北京工艺美术优秀仿古产品奖。
阮春麟,1945年生,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,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。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,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,从事景泰蓝的制作和设计工作,1971年调到北京市珐琅厂继续从事景泰蓝设计工作,并先后担任了新产品开发部主任,珐琅厂副总工艺师等职务。阮春麟擅长花鸟及图案,在二十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花卉、花鸟、图案占据了景泰蓝装饰纹样的很大比例,为此他付出了许多辛苦。无论春夏秋冬到处去写生,搜集资料。1980年,他创作设计的40吋景泰蓝大瓶在北京工艺美术展中荣获三等奖,1981年,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,他设计的“菊花桶子瓶”荣获百花奖“金杯”。他的代表作品还有“象托笔挂”等。
杨宏勋(1940—2007)北京市人。北京市二级工艺美术大师。1961年从北京珐琅厂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,毕业后回到厂里从事景泰蓝制作和设计工作,受老一辈设计大师钱美华、夏伯鸣的影响,他对中国传统图案多有研究,造诣颇深。他从业几十年来,创作设计了许多有影响、受欢迎的作品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。1964年参与人民大会堂工艺品的设计创作,1985年参加第七届法国莫利日国际珐琅制品博览会并获奖,1987年设计的汉代车马人纹样30吋“雄鹰瓶”,作为国家收藏品长期摆放在天安门城楼的大厅内,1989年创作的景泰蓝艺术壁灯,以及与他人共同设计创作的景泰蓝艺术台灯,分别在北京市第二届日用工业新产品展评会上荣获优秀设计一等奖、三等奖。 他创作的七件套“彩陶纹样系列”,艺术效果优美,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设计的经典之作,荣获200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优秀作品奖。他的代表作品“象头香薰”、“聚宝盆”、“巴林瓶”、“二龙戏珠桌及绣墩”等无论是造型、纹样还是色彩的运用,都深受景泰蓝爱好者的欢迎和追捧,成为北京珐琅厂的经典作品。
网站地图